Wednesday, May 1, 2024

象形解字:又,叉,杈,术

又的甲骨文

 

一只握住东西的右手的侧面。

 


让我们比较一下大篆的手.

 

是一只正面打开的手

 

 

放松,没有任何东西的手。

为什么一只拿着东西的侧面手表示“又”的意思呢?因为手拿东西就是在工作,做事,比如我们把砖从一处搬到另外一处,手拿了一块砖,放到另外一个地方。然后再拿一块,再放下。这样反复不断,直到完成。这就是“又”,我拿了砖后,“又”拿了砖,不是一次性的。

又的金文

 


与甲骨文相似。

又的大篆

 


与甲骨文,金文相似。

又的小篆

 


与老字体相似。

又的隶书


老字体中的那个开口向左的半圆形变成了隶书中的“横撇”,老字体中的中间那一笔向左的弧线拉直变成隶书里的“捺”。

 

现在来看叉字。

叉的甲骨文

一个叉子叉了东西。

古代的叉子

 

 

据说中国古代的祖先是先学会使用叉子,后来才学会使用筷子。原因是游牧时期,都是烤肉,和水果,用叉子容易(现在西方人也是这样)。到了农耕时期,有了米饭,面食,尤其是有了像面条这样的食物,筷子才显出了优越性。

 

叉的大篆

 


 

中间的一点就是被叉的食物。这个字很像“又”中间加一点,但不是手里加了一点,而是叉子里有东西。这个叉子不一定就是吃饭用的叉,任何叉,包括树杈,或做的竹叉都可能,里面夹的东西也就不一定是食物了。

叉的小篆

 

 

与大篆相似。

叉的隶书

 

 

又字中间一点。

 

现在来看杈字。

杈没有甲骨文,金文,说明杈是后起字。

杈的大篆


左边是木,右边是叉。前面说了,叉表示的不仅仅是吃饭的叉,还可能是树杈,和其他叉。创作出杈字就是为了减少误解。这个字就是专指树杈,这也说明树杈非常之多,以至于需要专门有一个字来表示。

 

 

 

上面是树杈,更多的是砍下来做工具的树杈。

杈的小篆

与大篆相似。


杈的隶书

 

木字旁加叉。

现在来看术字。

术也没有甲骨文,金文,也是后来才有的字。

术的大篆

中间是叉架两点,两边形成

这是“行”字,也表示路,街。

 

这个字表示的就是街头艺人在街上卖艺的情况。


 

街头艺人耍叉

 

那叉两边的两点是什么意思呢?那是放刀叉的架子。

 

 

 

两点就是支撑架子的腿。

术的小篆

 

与大篆相似。

术的隶书

 

 

外面形成“行”,里面是“术”,就是把中间的叉的笔画拉直,本来包在里面的点现在露出来了。

简化宋体字

 

 

就是“术”,上面已经解释了,是把叉的曲线拉直行成的。

术原始是街头艺人的技艺,比如武术,气功等。后来就涵盖更宽,比如技术,学术,艺术,医术,甚至巫术。总之就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练习才能达到的一种能力和学识。

 

 

 







Wednesday, April 24, 2024

象形解字:卉,草,莽,墓

 的大篆

三棵草。卉就是草,只是家养的观赏草,不是野草。花卉就是养的花草。

卉的小篆

与大篆相似。

卉的隶书

上面的草变成了“十”,下面的两棵草变成了“廾“(Gong3),这里也是草的意思

现在来看草字。

草的大篆

中间是“早”字,四周有四棵草。其实早字的下面的十“字也是草,早就是“日”在草上:太阳刚刚升起,与草地的高度一样的意思。

草的小篆 

上面是两棵草,下面是早字:上面有“日”,下面是“甲”字。为什么下面变成了甲?有两种可能:一,误写;二,可以是龟甲的意思。就是说早晨太阳刚出来,草地上有乌龟。

草的隶书 

上面是草字头,下面是早。

有趣的是,暮的甲骨文

中间是日,四棵草围绕四周,这和草字很像。四周有五棵草,就是草字,四棵草就是暮。一直到小篆都是这样, 

直到隶书

在下面加了一个日,这明显把暮字与草字分别开了,不过也出现了另外的问题:草里出现了两个日字。

现在来看莽字

莽的大篆

中间

是犬字,就是狗。

四周是四棵草。表示的莽莽的草原上,狗都被草淹没了(跑得很远,而且草很深)。或者表示狗在莽莽草原尽情奔跑。 

莽的大篆

中间是犬,四周是草。

莽的小篆 

中间是犬,四周是草

莽的隶书

草字头+犬+廾。这个廾(Gong3)字这里是草的意思,就是两棵草。廾也有“拱手“的意思,就是两只手胸前合抱行拱手礼的意思。如果画在纸上,两只手有点像两棵草。

现在来看墓字。

墓的大篆

上面是草字,下面是土字。土包上长满了草就是墓。

墓的小篆

与大篆相似

墓的隶书

上面是“莫“:草字头+日+大(不是犬),下面是土。大字在这里是两棵草的简化,显然简化得不好。


Monday, April 22, 2024

象形解字:朕,腾,胜,媵

朕的甲骨文

左边是“舟”,右边上面竖线是竹篙,或者是舵,下面是两只手。就是一个撑船的艄公。

朕的金文

与甲骨文相似,但右边的竹篙或舵与手连起来了,应该是铸造技术粗糙造成的。

朕的小篆

左边是舟,右上是火,下面是两只手。中间的“火“字与甲骨文,金文的竖线(竹篙或舵)不同,有两种可能:一是误写;二是可能到了小篆时候,国王的船很大,上面有火照明用或者显示威严。我认为误写的可能性大。

朕的隶书

左边是肉月旁,右边是关字。左边从舟变成月,显然是误写,此类误写很多。以至于现在的肉月旁有三种可能的意思:月,肉,舟。右边的关,则是从小篆简化而来:上面两点是火字侧面的两点,接下来的一横,是火字的三岔口的下面两笔拉直,竖立的上面省略了。下面一横是两只手的两个弧形拉直并相连,得到了蚕头雁尾的长横,下面两点是两只手的手臂。

总之这个字左边错写,右边超出常规的大幅度变化,使得隶书字完全失去象形。接下来的楷书,宋体字都按照这种写法写,所以都失去象形。

朕字在甲骨文时候就是撑船的艄公,后来应该是借它有掌舵,把握方向的意思,后来一些国王以朕自称,表示我是一国之君,掌管着国家的前途。网上说是秦始皇开始用朕称呼自己,但我认为在他之前就有国王这么称自己了。

朕,孤家,寡人,是古代君王的三种自称。朕相对来说更加准确(掌舵人),孤家寡人则没有那么准确,以至于现在我们常用“孤家寡人”来形容不合群的人。但严格来说,孤家寡人是君王的自称,平民百姓称孤家寡人是不合适的。而朕就非常明确,所以没有人说自己是“朕”。这是题外话,但很有意思。

现在来看腾字。

腾的大篆

左边是舟,很像月。区别是,舟有点像楼梯,上面不封口。月上面原来是圆弧,后来两边是90度的转折,封口。

下面是“马”字。把除了马字以外的部分合起来就是朕,所以整个字的意思是“骑马的朕“,准备出征,或者奔驰在战场,这就是腾。一方面在马上冲锋陷阵当然很威武,但文人这样造字应该有拍朕的马屁之嫌。

腾的小篆

左边是舟(上面不封口),加右边上面的火,加中间的两只手,就是“朕”字。

腾的隶书

左边和右上是朕字,加上下面的

就是腾。

腾的简体字

下面的马字简化了。

下面看胜字。

胜的大篆

左边是舟,右边上面是竹篙或舵,中间的黑点是指事点,表示我指的是这里:竹篙的中部。一般艄公大多数时间是握住竹篙的中部的。下面是两只手。我们可以回头看上面腾字的大篆,上面是“火”字。这个胜字的上面与甲骨文一样,“火”字是一些人的误写的可能性大。最下面是一把犁,就是力的意思,因为犁田是很要力气的。远古时代牛不多,很多时候犁是人拉的,那是非常费力的活。

朕发力表示朕全力以赴,就会得到胜利。这就是这个字要表达的意思。

胜的小篆

左边是舟,右上是火,中间是两只手,但拉得很长,长到了最下面。两手之间是力(犁)。

胜的隶书

左边是月(误写),右边是劵,疲倦的意思。但这里左右两边是“朕+力”的意思:朕发力就得胜了。

胜的简化宋体字

简化字的右边的生不知怎么来的。总之,与朕没有关系,与舟没有关系,与力也没有关系。

现在来看媵(拼音:Ying4) 字。

媵的金文

左边的舟,加右边上面的竹篙,下面的两手组成“朕”。下面是“女”字。远古时代,嫁给君王的女子会带自己的女佣,她们有高低之分,最高的就是媵。媵就变成君王的侧室,可能相当于妃子,或更高的地位。总之是“朕的女人”。

媵的大篆

左边变成了月,上面是米字的变形,中间两只手,下面是女。米的变形或许是火字的误写。

媵的小篆 

左边是舟,右上是火,加上两只长手,夹着一个女字。

媵的隶书

+女。

汉字简化以后,这个字仍然保留,说明其重要性。